医院动态
News
院务信息
关于浙江衢化医院非密封性工作场所及医用X射线装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公示
2016年9月16日
编
号
RMTC-GF16-HP
570001-P3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非密封性工作场所及医用X射线装置建设项目(迁扩建)
环境影响报告表
(浙江衢化医院)
2016年9月
环境保护部监制
建设单位名称:浙江衢化医院
建设单位法人代表(签名或签章):张东泉
通讯地址:衢州市衢化文昌路62号
邮政编码:324004 联系人:朱朝晖
电子邮箱:2011262925@qq.com 联系电话:1358710156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缩印件)
项目名称: 非密封性工作场所及医用X射线装置建设项目(迁扩建)
文件类型: 环境影响报告表
适用的评价范围: 核与辐射项目
法定代表人: 骆娉娉 (签章)
主持编制机构: 浙江国辐环保科技中心 (签章)
浙江衢化医院
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人员名单表
编制
主持人
姓名
职(执)业资格证书编号
登记(注册证)编号
专业类别
本人签名
骆娉娉
0011092
A20050271300
核工业
主要编制人员情况
序号
编制内容
1
表1-表14
2
3
4
5
6
7
8
…
表1 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
张东泉
联系人
朱朝晖
联系电话
13587101567
注册地址
衢州市衢化文昌路62号
项目建设地点
立项审批部门
--
批准文号
衢市发改中[2015]8号
建设项目总投资
(万元)
33788
项目环保投资(万元)
200
投资比例(环保投资/总投资)
5.9
项目性质
□新建 □改建 □扩建 □其他
占地面积(�)
不征地
应用类型
放射源
□销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使用
□Ⅰ类(医疗使用)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生产
□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
/
□乙 □丙
射线装置
□Ⅱ类 □Ⅲ类
其他
1.1 项目概况
浙江衢化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防治、保健和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是衢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定点报销医院、单病种结算试点医疗机构。医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650张。
为满足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需要,医院新建职业病防治大楼,迁扩建SPECT-CT项目、直线加速器和DSA射线装置。核医学科使用同位素有99mTc、18F、131I、89Sr及125I。经与建设单位核实,医院5年内从事辐射活动的规模为: 1台磁共振,1台直线加速器,2台DSA,8台Ⅲ类X光机。本次环评规模为:SPECT-CT、1台直线加速器、2台DSA射线装置和99mTc、18F、131I、89Sr及125I等放射性药品。
本次建设规模即本次评价内容为:在新的职业病防治大楼迁扩建SPECT-CT项目,使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99mTc、18F、131I、89Sr及125I;迁建1台直线加速器和1台DSA辐射诊断设备,新购1台DSA辐射诊断设备(其委托书见附件1)。
1.2 周围环境概况
医院位于衢州市衢化文昌路62号,医院东面、南面都为道路,西侧为空地,背面为医院宿舍楼和空地。具体地理位置见图1-1,项目总平面布置见附图1。
本项目全部位于新建大楼内,核医学科位于地下一层,上方为地面,下方为其他诊室和车库。DSA机房位于3楼,上方为楼顶屋面,下方为病房,机房东西方向50米为医院病房,北侧围墙外围空地和道路,南侧为医院大楼,项目50米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目标。
图1-1 浙江衢化医院地理位置示意图
1.3 现有工程回顾
医院现有1台磁共振,1台直线加速器,1台DSA,8台Ⅲ类X光机。先后经过了环评和验收,取得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国环辐证[01005]),SPECT-CT项目已通过了环评审批(见附件)具体见表1-1。
表2 放射源
浙江衢化医院现有主要情况见表1-1,1-2。
表1-1 医院现有辐射装置(包括射线装置和电磁设备)
装置名称
规格型号
类别
主要技术参数
场所
环评情况
验收情况
备注
16排螺旋CT
GE Lightspeed 16systom
Ⅲ类
150 kV/160mA
放射科
浙环辐[2007]349号
——
体外碎石机
Eswl-Ⅵ
150 kV/10mA
泌尿科
牙片机
锐河CS2100
60 kV/7mA
口腔科
核磁共振
GE Signal Xtinity
电磁
1.5T
医用直线加速器
医科达PRECISE
Ⅱ类
10MeV
伽马刀楼
衢环辐
[2012]3号
衢环辐验[2014]5号
本次搬迁至新大楼
DSA
ALLURA PHILIPS
150kV/800-1000mA
DR
飞利浦
150 kV/900mA
数字全景机
OC200D
100 kV/100mA
9
移动摄影机
南京普爱PLX101C
住院部
10
64排螺旋CT
飞利浦 Brilianceict
140 kV/833mA
衢环辐[2014]9号
已申请验收
11
SPECT-CT配套CT
(使用18F、99mTc)
150 kV/500mA
浙环辐[2015]16号
表1-2 医院现有放射性同位素
核素
日等效
最大操作量(Bq)
等级
年最大操作量
(Bq)
给药地点
给药方式
用途
环评
情况
验收
18F
7.4×107
乙
1.5×1012
核素注射室
静脉注射
SPECT-CT诊断
已申请
99mTc
2.775×108
6.938×1011
注:放射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要说明是何种核素以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n/s)。
表3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核素名称
活度(Bq)
活动种类
使用场所
贮存方式与地点
无
-
名称
理化
性质
活动
种类
实际日最大操作量(Bq)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
年最大用量(Bq)
操作方式
液态
使用
2.775×1010
(25mCi/每人) ×30人
2.775×107
ECTZHENDUAN
很简单的操作
新建职业病防治大楼核医学科
新建职业病防治大楼地下一层核医学科
7.4×109
(10mCi /每人) ×20人
7.4×106
131I
3.33×1010
(150mCi /每人) ×6人
3.33×109
1.67×1012
SPECT-CT诊断,甲亢和甲癌治疗
简单的操作
89Sr
7.4×108
(4mCi /每人) ×5人
3.7×1010
治疗
125I
固体
2.22×109
(30mCi /每人) ×2人
2.22×106
3.33×1011
手术室(DSA室)
暂存手术室(当天购买当天使用)
注: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表4 射线装置
(一)加速器:包括医用、工农业、科研、教学等用途的各种类型加速器
数量
型号
加速粒子
最大能量
(MeV)
额定电流(mA)/剂量率(Gy/h)
工作场所
—
新建职业病大楼地下
搬迁
(二)X射线机,包括工业探伤、医用诊断和治疗、分析等用途
最大管电压
(kV)
最大管电流
(mA)
SPECT-CT
150kV
500mA
显像-拍片
新建职业病大楼
核医学科
800-1000mA
新建职业病大楼3楼
125kV
1250mA
新增
(三)中子发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
最大管电压(kV)
最大靶电流(μA)
中子强度(n/s)
氚靶情况
贮存方式
表5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状态
活度
月排
放量
年排放总量
排放口浓度
暂存情况
最终
去向
报废的125I粒子 **
密封源
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放射性废水、废气。
当天购买当天使用
由供源方回收
放射性废水
液体
0
总α:<1Bq/L
总β:<10Bq/L
核医学科衰变池暂存
符合GB 18871- 2002低放废水排放条件后,排入市政管网
1.85×105Bq
4.63×104Bq
1.26×106 Bq
1.7×106 Bq
放射性固废
固态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
放射性比活度小于2.0×104Bq/kg
废物储存室
10个半衰期后作为普通医疗垃圾处理
放射性废气
气体
0.08~0.44Bq/L
独立排风管道排入大气
注:1. 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mg/L,固体为mg/kg,气态为mg/m³;年排放总量用kg。
2. 含有放射性的废物要注明,其排放浓度、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Bq/L或Bq/kg或Bq/m³)和活度(Bq)。
表6 评价依据
法规
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
(5)《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5年12月;
(6)《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2年3月;
(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2015年4月;
(8)《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2008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2008年12月;
(9)《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2011年5月;
(10)《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88号,2011年12月;
(11)《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89号,2012年2月;
(12)浙江省环保厅关于发布《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清单(2015年本)》及《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污染、高环境风险以及严重影响生态的建设项目清单(2015年本)》的通知,浙环发〔2015〕38号,2015年9月23日。
技术
标准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 10.1-2016),环境保护部。
(1)委托书, 2016年1月27日,浙江衢化医院,见附件1;
(2)《辐射安全许可证》,国环辐证[01005],见附件2;
(3)《关于浙江衢化医院γ刀机房和DSA等医用射线装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意见》,浙环辐[2007]349号,2007年11月5日,见附件3;
(4)《关于浙江衢化医院DSA及医用直线加速器等射线装置项目(扩建)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查意见的函》,衢环辐[2012]3号,2012年4月19日,见附件4;
(5)《关于浙江衢化医院医用射线装置项目(扩建)环境影响登记表审查意见的函》,衢环辐[2014]9号,2014年9月15日,见附件5;
(6)《关于浙江衢化医院DSA及医用直线加速器等射线装置项目(扩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函》,衢环辐验[2014]5号,2014年9月22日,见附件6;
(7)突发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见附件7;
(8)辐射工作人员上岗证,见附件8;
(9)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见附件9;
(10)职业健康档案,见附件10;
(11)工作场所年度监测,见附件11;
(12)年度评估报告,见附件12;
(13)医疗废物处置协议书,见附件13;
(14)环境影响评价告知书,见附件14;
(15)《关于浙江衢化医院改扩建工程核准的批复》,衢市发改中[2015]8号,见附件15;
(16)《关于巨化集团公司浙江衢化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德函》,衢环建[2012]86号,见附件16。
表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评价范围
按照HJ10.1-201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放射性药物生产及其他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项目的评价范围,乙、丙级取半径50m的范围,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评价范围,通常取装置所在场所实体屏蔽物边界外50m的范围(无实体边界项目视具体情况而定,应不低于100m的范围)。
因此,本项目评价范围为机房周围50m区域。
保护目标
本项目的评价保护对象为医院从事放射及核医学诊断的工作人员、机房周围其他非辐射工作人员和医院周围活动的公众成员。
同位素使用场所及射线装置机房周围均无环境敏感点。本项目机房位于新建职业病防治大楼,大楼东西方向50米为医院病房,北侧围墙外围空地和道路,南侧为医院大楼,项目50米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目标。
评价标准
(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本标准适用于实践和干预中人员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全。
① 剂量限制
第4.3.2.1款,应对个人受到的正常照射加以限制,以保证本标准6.2.2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由来自各项获准实践的综合照射所致的个人总有效剂量当量和有关器官或组织的总当量剂量不超过附录B(标准的附录B)中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不应将剂量限值应用于获准实践中的医疗照射。
第B1.1.1.1款,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
a)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
本项目取其四分之一即5mSv作为管理限值。
第B1.2款 公众照射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下述限值:
a)年有效剂量,1mSv;
本项目取其四分之一即0.25mSv作为管理限值。
② 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工作人员体表、内衣、工作服、以及工作场所的设备和地面等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应遵循附录B(标准的附录B)B2所规定的限制要求。
第B2款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第B2.1款,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如表7-2所列。
表7-2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单位:Bq/cm2
表 面 类 型
β放射性物质
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
控制区1)
4×10
监督区
工作服、手套、工作鞋
控制区
手、皮肤、内衣、工作袜
4×10-1
1)该区内的高污染子区除外。
③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应按附录C(标准的附录)的规定进行。
第C1款,应按表7-3将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级。
表7-3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级别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
甲
>4×109
2×107~4×109
丙
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
④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排放的控制
第8.6.2款规定,不得将放射性废液排入普通下水道,除非经审管部门确认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低放废液,方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并应对每次排放作好记录:
a)每月排放的总活度不超过10ALImin(ALImin是相应于职业照射的食入和吸入ALI值中的较小者,其具体数值可按B1.3.4和B1.3.5条的规定获得);
b)每一次排放的活度不超过1ALImin,并且每次排放后用不少于3倍排放量的水进行冲洗。
⑤实践的正当性
对于一项实践,只有在考虑了社会、经济和其他有关因素之后,其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实践才是正当的。对于不具有正当性的实践及该实践中的源,不应予以批准。
(2)《放射性废物的分类》(GB9133-1995)
第5款,第I级(低放废液):浓度小于或等于4×106Bq/L;第Ⅱ级(中放废液):浓度大于4×106Bq/L,小于或等于4×1010Bq/L;第Ⅲ级(高放废液):浓度大于4×1010Bq/L。
第6款,含有半衰期小于或等于60d的放射性核素的废物,按其放射性比活度水平分为二级。第I级(低放废物):比活度小于或等于4×106Bq/kg;第Ⅱ级(中放废物);比活度大于4×106Bq/kg。
(3)《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实践中有关工作人员以及工作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药物实施诊断与治疗的实践。
4.2 一般临床核医学的活性实验室、病房、洗涤室、显像室等工作场所属于GB18871规定的乙级或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
4.5 合成和操作放射性药物所使用的通风橱,工作中应有足够风速(一般风速不小于1m/s),排气口应高于本建筑屋脊,并酌情设有活性炭过滤或其他专用过滤装置,排除空气浓度不应超过有关法律标准规定的限值。
5 放射性药物操作的一般放射防护要求
5.3 操作放射性药物应在衬有吸水纸的托盘内进行,工作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5.4操作放射性碘化物等挥发性或放射性气体应在通风柜内进行,并按操作情况进行气体或气溶胶放射性浓度的常规监测以及必要的特殊监测,应注意对放射性碘在操作人员甲状腺的沉积的防护。
5.5 在放射性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吸烟,也不得进行无关工作及存放无关物品。
5.6 工作人员操作后离开放射性工作室前应洗手和进行表面污染监测,如其污染水平超过GB18871规定值,应采取相应的去污措施。
5.7 从控制区取出任何物品都应进行表面污染水平检测,以杜绝超过GB18871规定的表面污染空置水平的物品被带出控制区。
5.9 放射性物质的贮存容器或保险箱应有适当屏蔽。放射性物质的放置应合理有序、易于取放,每次取放的放射性物质应只限于需要的那部分。
5.10 放射性物质的贮存室应定期进行放射防护监测,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5.11 贮存和运输放射性物质时均应使用专门容器,取放容器中内容物时,不应污染容器。容器在运输时应有适当的防火措施。
5.12 贮存的放射性物质应及时登记建档,登记内容包括生产单位,到货日期、核素种类、理化性质、活度和容器表面放射性污染擦拭试验结果等。
(4)《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规定》(GB11930-2010)
第7.1.2款规定,应从源头控制,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防止污染扩散。
第7.1.3款规定,应分类收储废物,采取有效方法尽可能进行减容或再利用,努力实现废物最小化。
第7.1.4款规定,应做好废物产生、处理、处置(包括排放)的记录,建档保存。
第7.2.1款规定,不得将放射性废液排入普通下水道;不允许利用生活污水系统洗涤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
第7.2.2款规定,废液应妥善地收集在密闭的容器内。盛装废液的容器,除了其材质应不易吸附放射性物质外,还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在容器万一破损时其中的废液仍能收集处理。遇有强外照射时,废液收集地点应有外照射防护措施。
第7.2.3款规定,经过处理的废液在向环境排放前,应先送往监测槽逐槽分析,符合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7.2.4款规定,使用少量或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的单位,可设立采取衰变方法进行放射性废液处理处置系统,该系统应有足够的防渗漏能力。
第7.3.3款规定,对于半衰期短的废物可用放置衰变的办法,待放射性物质衰变到清洁解控水平后作普通废物处理,以尽可能减少放射性废物的数量。
(5)《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
本标准规定了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防护、液体废物、气载废物、含放射性核素尸体的卫生防护管理要求及废物管理制度。
本标准适用于医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且不再利用的废弃物即医用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5 液体废物的管理
5.1 放射性废液
5.1.1 使用放射性核素其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等于或大于2×107Bq的临床核医学单位和医学科研机构,应设置有放射性污水池以存放放射性废水直至符合排放要求时方可排放。放射性污水池应合理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渗漏措施。
5.1.2 产生放射性废液而可不设置放射性污水池的单位,应将仅含短半衰期核素的废液注入专用容器中存放10个半衰期后,经审管部门审核准许,可作普通废液处理。含长半衰期核素的废液,应专用收集存放。
5.1.3 经审管部门确认的下列低放废液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每月排放总活度或每一次排放活度不超过GB18871-2002中8.6.2规定的限制要求,且每次排放后用不少于3倍排放量的水进行冲洗,每次排放应做记录并存档。
5.2 注射或服用过放射性药物的患者排泄物
5.2.8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病人排泄物不需要统一管理:
a)注射或服用放射性药物的门诊患者排泄物;
b)符合出院条件的病人排泄物。
6 固体废物的管理
6.1 废物收集
6.1.1 按第4.2条放射性废物分类和废物的可燃与不可燃、可压实与不可压实、有无病原体毒性,分开收集废物。
6.1.2 供收集废物的污物桶应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污物桶放置点应避开工作人员工作和经常走动的区域。
6.1.3污物桶内应放置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后的废物袋应密封,不破漏,并及时转送贮存室,并放入专用容器中贮存。
6.1.5 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重量不超过20kg。
7 气载废物的管理
7.1 操作放射性碘化物等具有挥发性的放射性物质时,应在备有活性炭过滤或其他专用过滤装置的通风橱内进行。
(6)《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2002)
12 2. 3. 1 医院、学校、研究所和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产生的少量放射性废物( 包括废放射源),经审管部门批准可以临时贮存在许可的场所和专用容器中。 贮存时间和总活度不得超过审管部门批准的限值
12. 2.3. 2 应采用安全可靠的贮存容器,建立必要的管理办法,并配备管理人员,防止废物丢失或污染周围环境。
(7)《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
第4.5款 合成和操作放射性药物所用的通风橱,工作中应有足够的风速(一般风速不小于1m/s),排气口高于本建筑屋脊,并酌情设有活性炭过滤或其他专用过滤装置,排出空气浓度不应超过有关法规标准规定的限值。
(8)《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标准》(GBZ 130-2013)
本标准适用于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生产和使用。
4.6 移动式和携带式X射线设备防护性能的专用要求
4.6.3 连接曝光开关的电缆长度应不小于3m,或配置遥控曝光开关。
5 X射线设备机房防护设施的技术要求
5.1 X射线设备机房(照射室)应充分考虑邻室(含楼上和楼下)及周围场所的人员防护与安全。
5.2 每台X射线机(不含移动式和携带式床旁摄影机与车载X射线机)应设有单独的机房,机房应满足使用设备的空间要求。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X射线机房,其最小有效使用面积、最小单边长度应不小于表7-4要求。
表7-4 X射线设备机房(照射室)使用面积及单边长度
设备类型
机房内最小有效使用
面积m2
机房内最小单边
长度m
CT机
30
4.5
双管头或多管头X射线机a
单管头X射线机b
20
3.5
透视专用机c、碎石定位机、口腔CT卧位扫描
15
乳腺机、全身骨密度仪
2.5
牙科全景机、局部骨密度仪、口腔CT坐位扫描/站位扫描
口内牙片
1.5
a 双管头或多管头X射线机的所有管球安装在同一间机房内。
b 单管头、双管头或多管头X射线机的每个管球各安装在1个房间内。
c 透视专用机指无诊断床、标称管电流小于5mA的X射线机。
5.3 X射线设备机房屏蔽防护应满足如下要求:
a)不同类型X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应不小于表7-5要求。
b)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中不同铅当量屏蔽物质厚度的典型值参见附录D。
c)应合理设置机房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机房的门和窗应有其所在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设于多层建筑中的机房(不含顶层)顶棚、地板(不含下方无建筑物的)应满足相应照射方向的屏蔽厚度要求。
d)带有自屏蔽防护或距X射线设备表面1m处辐射剂量水平不大于2.5μGy/h时,可不使用带有屏蔽防护的机房。
表7-5 不同类型X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铅当量厚度要求
机房类型
有用线束方向铅当量
mm
非有用线束方向铅当量
标称125KV以上的摄影机房
标称125KV 及以下的摄影机房、口腔CT、牙科全景机房(有头颅摄影)
透视机房、全身骨密度仪机房、口内牙片机房、牙科全景机房(无头颅摄影)、乳腺机房
介入X射线设备机房
CT机房
2(一般工作量)a
2.5(较大工作量)a
a 按GBZ/T 180的要求。
5.4 在距机房屏蔽体外表面0.3m 处,机房的辐射屏蔽防护,应满足下列要求(其检测方法及检测条件按7.2和附录B中B.6的要求):
a)具有透视功能的X射线机在透视条件下检测时,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Gy/h;测量时,X射线机连续出束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
b)CT机、乳腺摄影、口内牙片摄影、牙科全景摄影、牙科全景头颅摄影和全身骨密度仪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Gy/h;其余各种类型摄影机房外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约束值应不大于0.25μGy/h;测量时,测量仪器读出值应经仪器响应时间和剂量检定因子修正后得出实际剂量率。
5.9 每台X射线设备根据工作内容,现场应配备不少于表7-6基本种类要求的工作人员、患者和受检者防护用品与辅助防护设施,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对陪检者应至少配备铅防护衣;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低于0.25mmPb;应为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检查,配备有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低于0.5mmPb。
表7-6 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要求
放射检查类型
工作人员
患者和受检者
个人防护用品
辅助防护设施
放射诊断学用X 射线设备隔室透视、摄影
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方形)或方巾、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子
或可调节防护窗口的立位防护屏;固定特殊受检者体位的各种设备
放射诊断学用X 射线设备同室透视、摄影
铅橡胶围裙
选配:铅橡胶帽子、铅橡胶
颈套、铅橡胶手套、铅防护眼镜
或铅防护屏风
CT体层扫描
(隔室)
介入放射学操作
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子、铅防护眼镜
选配:铅橡胶手套
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床侧防护帘、床侧防护屏
选配:移动铅防护屏风
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方形)或方巾、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子、阴影屏蔽器具
注:“—”表示不需要求。
(9)《低能γ射线粒子源植入治疗放射防护要求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178-2014)
3一般要求
3.1开展粒子源植入治疗的医疗机构和负责医师应具有相应资质并经相关部门批准。
3.2应配备测量粒籽源活度的活度计以及探测光子能量下限低于20keV的辐射防护监测仪。
3.3应配备B超机、X射线机和CT机,以及粒籽植入治疗的治疗计划系统。
3.4应具备对放射性废物处置的设施和技术方案。
3.5废弃或泄漏的粒籽源应放置在铅罐内,退回厂家。
4 粒籽源植入操作中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
4.1治疗室与贮存室应分开,但不宜相距太远,以便于源的取用。当容器密闭时,容器表面的辐射水平应低于20μSv/h。粒籽源贮存的容器前应使用铅块屏蔽,并在屏蔽铅块前放置防护屏风,屏风下方应有适当厚度的铅玻璃。操作人员应站在屏风后实施操作。
4.2操作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主要操作人员应穿铅防护衣,戴铅手套、铅玻璃眼镜和铅围脖等。防护衣厚度不就小于0.25mm铅当量。对性腺敏感器官,可考虑到再穿含0.5mm铅当量防护的三角裤或三角巾。放射性125I和103Pd粒籽源不同距离的剂量率见附录A表A.1。
4.3在实施治疗前,应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计划,并准备好所需治疗设备,如植入模板、分装器具和植入枪等,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
4.4拿取粒籽源应使用长柄器具,如镊子,尽可能增加粒籽源与操作人员之间的距离,在整个工作期间,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放射源,快速完成必要的操作程序。
4.5粒籽源使用当天,用活度计测量同批(或单个)粒籽源活度,或对出厂的源活度进行衰变校正。125I和103Pd粒籽源的物理特性与物理衰变校正因子见附录A.2~表.5。
4.6使用前应至少抽取2%的粒籽源,采用适当方法进行泄漏检查,确认它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发现泄漏,应将同批次籽源退回厂家。
4.7如粒籽源破损引起泄漏而发生污染,应封闭工作场所,将源密封在一个容器中,控制人员走动,以避免放射性污染扩散,并进行场所和人员去污。
5 粒籽源植入中和植入后的放射防护要求
5.1手术前后的防护要求
5.1.1治疗工程师应根据临床检查结果,分析及确定肿瘤体积。根据治疗计划报告,确定所需的粒籽源总活度及靶区所需粒籽源的个数。
5.1.2治疗医师应正确勾画实际肿瘤靶区。在B超或CT引导下或术中,通过植入针准确无误地将粒籽源植入肿瘤靶区,保护靶区相邻的重要器官。
5.1.3粒籽源植入后应尽快对靶区正、侧位进行X射线拍片,确认植入的粒籽源的个数。
5.1.4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区域进行检测,以排除粒籽源在手术植入过程中遗漏的可能。
5.1.5确保肿瘤得到精确的处方剂量,手术结束后4周~6周,通过CT薄层扫描,验证治疗计划。必要时实施补充治疗。
5.2住院病人的管理
5.2.1植入粒籽源术后的患者,在植入部位应穿戴0.25mm铅当量的铅背心、围脖或腹带。
5.2.2 植入粒子源的病人床边1.5m处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控制区入口处应有电离辐射警示标志,除医护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5.2.3植入粒子源的病人应使用专用便器或设有专用浴室和厕所。
5.2.4治疗期间房间不做清扫,除食物盘外,房内任何物品不得带出房间。
5.2.5前列腺植入粒籽源的男性患者应载避孕套,以保证放射性粒籽植入体内后不丢失到周围环境。为防止随尿液排出,在植入两周内,宜对尿液用4cm×4cm见方的药用纱布过滤。如果患者出现植入粒子源流失到膀胱或尿道,应用膀胱内镜收回粒子源放入铅罐中贮存。
5.2.6病人在植入粒籽源后的前4个月,尤其是前两周内,应与配偶保持一定距离。
5.2.7当患者或或家庭成员发现患者体外有粒籽源时,不要用手拿,应当用勺子或镊子取夹粒籽源,放在预先准备好的铅容器内(放射治疗医师事先给予指导)。该容器将返还给责任治疗医师。
5.2.8如病人出现危急情况或死亡应立即通知治疗医生。
5.2.9任何物品在搬离病房之前应进行监测。
5.3出院病人的管理
5.3.1植入粒籽源出院患者应建立登记制度,信息卡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址、电话、年龄、身份证、植入部位、医院及电话、植入粒籽源个数、陪护者或探视者姓名、植入时间、出院粒籽源数量、检查日期等。
5.3.2植入籽籽源的患者出院时,医生应给患者佩带一张信息卡,其内容应包括患者姓名,出生年月、照片,植入粒籽源的位置,时间,活度,个数以及治疗医院电话等。
5.3.3粒籽源植入前列腺的患者在2周~3周后可以过性生活,宜使用避孕套。粒籽源植入前列腺后数天内避免性生活。
5.3.4除了粒籽源植入第1天及第4周~6周时的随访外,其后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2a。
5.3.5患者出院2个月内,陪护者或探视者与患者长时间接触时,距离至少应保持在1m远处;儿童和孕妇不得与患者同住一个房间;患者不能长时间接触和拥抱儿童。
5.3.6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对家庭和亲属成员的剂量约束值应控制在5mSv以下,对怀孕妇女和儿童的剂量约束值应控制在1mSv以下。
5.3.7不允许孕妇近距离接触患者,探视时距离患者至少1m以外。植入粒籽源的患者,在植入240d后,方能在公众场所活动。
5.4遗体的处理
5.4.1如果住院患者死亡,体内存留总活度大于4000MBq时,治疗医师应从患者治疗部位取出粒籽源,并监测患者遗体和房间。在清点粒籽源前,不准移走任何纱布和绷带。
5.4.2火葬工人处理遗体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戴手套和防护面具等。
5.4.3粒籽源植入后12个月以上死亡的患者可以直接火化。植入后12个月内死亡的患者,总活度大于4000MBq时,应从尸体中切除粒籽源植入的器官,或从尸体中取出粒籽源,并将它保存至从植入后算起至少一年;若粒籽源总活度小于4000MBq时可以直接火化。
5.4.4尸体火化时,应用高温或炉腔高大的焚尸炉,减少空气中的放射性污染。若使用低温或炉腔低小的焚尸炉,对患者骨灰中残留的放射性物质需要屏蔽或特殊处理。火化后遗物不能散落在环境中。
5.4.5125I粒籽源植入后10个半衰期或火化后骨灰活度小于106Bq,103Pd火化后的骨灰活度小于108Bq时,方可将骨灰运输。
6粒籽源储存
6.1待用的粒籽源应装入屏蔽容器内,并存放专用房间。该房间应防火、防盗、防潮湿。
6.2应建立粒籽源出入库登记制度,植入前,详细记录从容器中取出粒籽源的编号、日期时间、源名称、入库活度/数量、送货人、接收人、出库活度/数量、去往场所、出库经手人、接收人等。
6.3应定期检查粒籽源的实际库存数量及贮存场所,对库存中的粒籽源应标明期用途,
6.4应建立显示每个贮存器的标签,在标签上标明取出的粒籽源数量。
表8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8.1 项目地理和场所位置
浙江衢化医院位于衢州市衢化文昌路62号。医院东侧为文昌路,南侧为道路,西侧为道路,北侧为巨化集团职工宿舍。医院地理位置见图1-1。
本项目全部位于新建大楼内,核医学科位于地下一层,上方为地面,下方为其他诊室和车库。DSA机房和手术室位于3楼,上方为楼顶屋面,下方为病房,机房东西方向50米为医院病房,北侧围墙外围空地和道路,南侧为医院大楼,项目50米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目标。本项目在医院总平面布置中的位置见附图1。
8.2 辐射环境背景监测
浙江衢化医院辐射环境质量背景水平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调查。
8.2.1 监测目的
对迁扩建址进行辐射环境背景水平监测,并采用类比监测及理论计算评价方法,预测该院迁扩建项目投入运行后的辐射环境影响。
8.2.2 监测内容
根据污染因子分析,评价单位分别于2015年10月28日对扩建址进行辐射剂量率背景水平监测。
8.2.3 监测点位
扩建机房周围,重点考虑人员可能到达的场所,监测点位布置详见附图1。
8.2.4 监测仪器与规范
监测仪器的参数与规范见表8-1。
表8-1 X-γ射线剂量率监测仪器参数与规范
仪器名称
剂量监测仪
仪器型号
FH40G+FHZ672E
生产公司家
Thermo公司
能量响应
60KeV~3MeV
量 程
1nSv/h~100μSv/h
检定证书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证书
(检定证书编号:2015H21-20-002932)
有效期:2015年8月13日~2016年8月12日
监测规范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93)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
8.3.5 监测结果
评价单位对拟建机房周围进行了背景监测,监测结果见表8-2。
表8-2 拟用机房周围辐射环境背景监测结果1)
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描述
辐射剂量率(nGy/h)
平均值
标准差
▲1
新大楼拟建址中间
110.71
1.85
▲2
新大楼拟建址巡测
108.90
2.02
▲3
新大楼拟建址东侧
109.83
1.89
▲4
新大楼拟建址南侧
110.11
2.14
注:1)监测结果未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
8.3 对环境现状调查结果的评价
根据表8-2可知:医院各机房周围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在108.90~109.83nGy/h之间,由《浙江省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报告》可知,金华(含衢州市)室内γ辐射剂量率在94~499nGy/h之间,可见,该拟建址γ辐射本底水平未见异常。
表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9.1 放射性同位素应用
9.1.1 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流程
本项目放射性药品中由医院根据需要,向有资质的单位订购。
9.1.2 性能参数
该院拟使用99mTc用于SPECT诊断,其用量视病人的需要,直接外购供患者使用。本项目中,该院使用的同位素总共有: 99mTc、18F、131I、89Sr、125I等,主要在核医学科内使用。
99mTc、18F、131I用于SPECT各器官显象诊断,131I用于检查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癌病人的治疗, 89Sr用于肿瘤骨转移治疗,125I用于肿瘤的定向治疗,以上放射性同位素药剂医院视病人的需要,均直接外购供患者使用。各放射性核素的性能参数见表9-1。
表9-1 各放射性同位素性能参数表
半衰期
衰变
类型
毒性
Eβmax
Eγ主要
(keV)
每个病人用量(MBq)
1.83h
β+
低毒
511
3.7×108
诊断
6.02h
IT*
140
9.25×108
8.02d
β-
中毒
364
1.665×1010
5.55×109
甲癌
1.85×109
甲亢
9.25×109
1.85×108
50.5d
1.49
913
1.47×108
骨转移癌治疗
60.1 d
ε**
35.5
1.11×109
肿瘤治疗
注: IT*表示同质异能跃迁,ε**表示轨道电子俘获,下同。
9.1.3 工作原理
①18F、99mTc
当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18F、99mTc)通过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后,依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不同,随血流等进入某些特定的组织器官,参与或模仿某些生命物质在人体内的病理生理、引流代谢的过程。由于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的差异,使其聚集这种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的能力发生了变化。利用SPECT-CT来探测这种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γ射线在体内的分布状态并还原成图像,其影像不仅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显示脏器的功能、代谢情况,提供有关脏器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引流等方面定性的和定量的信息。而血流、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常是疾病的早期变化,出现在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之前。因此,SPECT-CT核素显像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②131I
甲状腺具有高度选择性摄取131I的功能,功能亢进的甲状腺组织摄取量将更多。131I在甲状腺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另外,131I衰变时主要发射β-粒子同时产生γ射线,β-粒子射程短,仅约2~3mm,对周围正常组织一般无影响。因此,大剂量131I进入功能亢进的甲状腺组织,这些组织在β-粒子集中且较长时间的作用下将遭受部分抑制或破坏取得类似部分切除甲状腺的效果,达到治疗甲亢和甲癌的目的。另外,131I也可以借助 SPECT-CT核素显像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③89Sr
利用机体内能高度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的化合物作为载体,将放射性核素靶运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根据当距辐射源的距离增大,来自源的辐射强度随距离平方值增长而减小的原理,使得辐射剂量主要集中在病灶内,而在比较远处的正常健康细胞得到较低的、不太会引起损伤的剂量。
④125I
125I密封籽源的体积甚小(直径为0.80±0.05mm;长度为4.50±0.30mm),其发射的X、γ射线能量低,可采用皮下穿刺等微创方法,将其准确地植入肿瘤内部进行定向治疗,利用125I发射的γ射线抑制肿瘤的生长,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通常用于脑部肿瘤、颈部肿瘤、肺癌、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口腔肿瘤和支气管肿瘤等的治疗,其外观照片见图9-1。
图9-1 125I密封籽源外观照片
9.1.4 污染因子
医院采用向外订购的方式开展SPECT/CT的检查,虽然提高了药物成本,但减少了生产、合成和质控等环节,给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提供了有利条件。工作人员只须从原包装中抽取药物,直接给病人注射,受药病人在指定场所静卧待检。存放过的空瓶连同外包装物,由供方即时回收,从而避免对工作场所造成大面积的放射性β表面污染。
18F、99mTc、89Sr、131I均为液态,所使用的核素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直接外购,分装操后核素通过口服或注射进入体内,18F、99mTc、89Sr患者在服药后,如无特殊情况,即离院回家,无须住院。131I分装操作需在负压通风柜内进行,患者在服药后需在单独的甲癌病房内。125I 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直接外购,当天使用。18F(正电子)与负电子相结合,能产生湮没γ光子辐射,能量为0.511MeV;99mTc的主要衰变方式是同质异能跃迁,发射γ射线。131I发生β衰变时伴随发射0.364MeV的γ射线。89Sr 治疗项目,其使用核素的主要衰变方式是,下面列出其衰变的详细过程:
Sr(50.55d) Y(稳定)
Y(15.7s)
89Sr衰变时产生的β射程较短,且容易被屏蔽。因此,β射线是该项目的主要污染因子。
125I衰变方式是轨道电子俘获,衰变方式是轨道电子俘获,主要发射27.4keV的X射线(79.4%)和35.5keV的退激γ射线(6.8%),医院通过手术直接植入病变组织,在治疗过程中无放射性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的产生,因此125I密封籽源治疗过程中的污染因子是X-γ射线。
同时,医生在对带有各种放射性核素制剂(18F、99mTc)的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工作服、手套等放射性沾污,造成β放射性表面污染。当沾有放射性污染的各种器械、地面、台面和工作人员手清洗时,或病人的排泄物中都会使水中带有各种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医生在质控室实验,或给病人打针时,都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如试管、注射器、手套等),这些废弃物中都会有残余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固体废弃物的污染,125I产生的废弃粒子有供应商回收。
本项目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中,99mTc、18F 、89Sr、125I均为非挥发性核素,131I为挥发性核素,其分装操作在负压通风柜内进行,产生的气体经单独排气口外排。
因此,本项目污染因子是X-γ射线、表面污染、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中的18F、99mTc、131I、89Sr及125I废弃粒子。
9.2 射线装置
9.2.1 工作原理
①直线加速器
医用直线加速器是产生高能电子束的装置,为远距离放射性治疗机。当高能电子束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韧致辐射,即X射线,其最大能量为电子束的最大能量。因此,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既可利用电子束对患者病灶进行照射,也可利用X射线束对患者病灶进行照射,杀伤肿瘤细胞。典型医用直线加速器见图9-2。
图9-2 医用直线加速器示意图
②DSA
数字血管造影(DSA)是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是集电视技术、影像增强、数字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多种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系统。DSA主要采用时间减影法,即将造影剂未达到欲检部位前摄取的蒙片与造影剂注入后摄取的造影片在计算机中进行数字相减处理,仅显示有造影剂充盈的结构,具有高精密度和灵敏度。
DSA是利用X射线进行摄影或诊疗。设备中所产生X射线的装置主要由X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X射线管由安装在真空玻璃壳中的阴极和阳极组成,详见图9-3。阴极是钨制灯丝,它装在聚焦杯中,当灯丝通电加热时,电子就“蒸发”出来,而聚焦杯使这些电子聚集成束,直接向嵌在金属阳极中的靶体射击。靶体一般采用高原子序数的难熔金属制成。高电压加在X射线管的两极之间,使电子在射到靶体之前被加速达到很高的速度,这些高速电子到达靶面为靶所突然阻挡从而产生X射线。
③配套CT
CT为普通X光机,是采用X射线进行摄影的技术设备。其工作原理同模拟定位相同,都由X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CT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不同组织穿透力不同的原理,寻找病灶部位、形状及体积大小并予以定位、摄影,它用X线胶片代替荧光屏,永久记录被检部位影像的一种设备,这种方法比透视能发现更多有诊断价值的信息。
9.2.2 设备组成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通常是以磁控管为微波功率源的驻波型直线加速器,它的结构单元为:加速管、电子枪、微波系统、调制器、束流传输系统及准直系统、真空系统、恒温水冷系统和控制保护系统。电子枪产生的电子由微波加速波导管加速后进入偏转磁场,所形成的电子束由电子窗口射出,通过2cm左右的空气射到金属钨靶,产生大量高能X射线,经一级准直器和滤线器形成剂量均匀稳定的X射线束,再通过监测电离室和二次准直器限束,最后到达患者病灶实现治疗目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内部结构见图9-4,设备实物参见图9-5所示。
图9-4 典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内部结构图
图9-5 典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外观图
②DSA和配套CT
虽然上述诊断用的X线机因诊断目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但其基本结构都是由产生X线的X线管、供给X线管灯丝电压及管电压的高压发生器、控制X线的“量”和“质”及曝光时间的控制装置,以及为满足诊断需要而装配的各种机械装置和辅助装置即外围设备组成。
9.2.2 操作流程
a . 进行定位。先通过模拟定位机对病变部位进行详细检查,然后确定照射的方向、角度和视野大小,拍片定位。
b . 制订治疗计划。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性质、部位和大小确定照射剂量和照射时间。
c . 固定患者体位。在利用加速器进行治疗时需对患者进行定位,标记,调整照射角度及射野。
d . 开机治疗。
诊断时,患者仰卧并进行无菌消毒,局部麻醉后,经皮穿刺静脉,送入引导钢丝及扩张管与外鞘,退出钢丝及扩张管将外鞘保留于静脉内,经鞘插入导管,推送导管,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送达上腔静脉,顺序取血测定静、动脉,并留X线片记录,探查结束,撤出导管,穿刺部位止血包扎。
CT诊断时,依据X线检查单,核对摄影部位,确定投照条件,患者摆位,有时需屏气,曝光。
7.2.3 污染因子
由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可知,电子枪产生的电子经过加速后,高能电子束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将产生高能X射线。这种X射线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本项目拟建的医用直线加速器的X射线能量为10MeV,故不考虑感生放射性问题。因此,本项目的直线加速器在开机期间X射线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臭氧,臭氧随通风设备排出。
由X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因此,该院使用的X射线装置在非诊断状态下不产生射线,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线状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因此,在开机期间,X射线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因子。
表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项目安全设施
10.1 工程概况
根据医院设计资料,核医学科各工作用房防护设计见表10-1,平面图见附图2,射线装置的防护设计见表10-2,125I治疗室为新建职业病防治大楼3楼防辐射手术室,介入室为DSA机房,平面图见附图2和附图3。
表10-1 核医学科设计屏蔽情况一览表
场所名称
东墙
南墙
西墙
北墙
防护门
其它
分装注射室
5 mmPb
3mmPb
通风柜
SPECT-CT扫描室
5mmPb
20mm铅玻璃观察窗(5mmPb)
候检室
源库
4 mmPb
2mmPb
污物贮存
4 mmP
病厕(不含甲癌)
甲癌病房
25cm混凝土+4mm铅当量涂料(包含地坪)
4mmPb
门上4mmPb铅玻璃观察窗
表10-2 射线装置各机房屏蔽情况一览表
指标
机房
所在
区域
机房有效使用面积(m2)
单边最小距离(m)
层高
(m)
四周墙体
观察窗
直线加速器
职业病防治大楼地下二层
56
7.2
3.7
主防护墙为2.6m厚混凝土墙,次防护墙为1. 5m厚混凝土墙
15mm
铅当量
CT
54
6.9
3.4
24cm混凝土+2cm防护涂料
5mm
3楼
80
7.8
4.1
24cm砖墙+3cm防护涂料
3mm
3楼手术室
40
医院3楼手术室和DSA机房顶棚为16cm混凝土,SPECT配套CT机房顶棚为16cm混凝土,直线加速器顶棚为1.2m厚混凝土+回填土4.35m+地面水泥路面0.25m,DSA和CT机房面积及单边最小距离均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5.2和5.3的要求。
10.2 工作场所分区
(1)工作场所的分级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附录C提供的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各核素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日操作量×核素毒性因子
日等效操作量= (10-1)
操作方式的修正因子
在评价时,根据医院规划的门诊量(见表4)和附录C中表C2、C3查得的各核素的毒性因子和操作方式的修正因子。根据式(10-1)计算得到的核医学科1层各核素日等效操作量结果见表10-2,对照表2-2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级标准确定的分级结果见表10-3。
表10-2 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分级
实际日操作量(Bq)
毒性组别
修正因子
操作方式修正因子
日等效操作量
分级
0.01
乙级
0.1
0. 1
100
丙级
核医学科同时操作上述核素的日等效操作量加权活度为3.33×109Bq,应按照乙级工作场所进行管理,仍属于临床核医学Ⅱ类工作场所(50MBq~50000 MBq)。对照《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中关于“按不同级别工作场所室内表面和装备的要求”(见表10-3)。
表10-3 按不同级别工作场所室内表面和装备的要求
工作
地面
表面
室内
通风
管道
清洗及
去污设备
易清洗且不易渗透
易清洗
需要
有较好
一般
要求
一般自然
(2)工作场所分区管理
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核医学工作场所依据管理的需要,可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①放射性药物给药、储存、显像、受药后病人候诊室可划为控制区。②控制室、更衣室、受药前病人等候区,护士站可划分为监督区。具体控制区、监督区范围见图10-1,红色线区域内为控制区,蓝色区域为监督区。
根据设计,SPECT-CT工作场所设置了专用的病人通道,注射门单向开启,有病人专用的候诊室和病人厕所,注射显像完毕的病人由病人专用通道离开;同时,医院设置了专用的医生通道。配送中心负责全院病人检查单、拍片单、出院带药等物品配送工作,一旦SPECT-CT设备启动,即刻安排配送中心专人负责病人检查单的传送工作,通道由院CT候诊区开门,进入放射科通道至控制室。医院也将做好SPECT-CT附属用房导向指引牌,入口处护士对病人及家属说明出口位置,检查后病人出口处设置保安进行引导,具体人员线路图见图10-1,其功能分区基本满足管理的要求。
注: 为监督区界限, 为控制区界限。
图10-1 核医学科功能分区及通道图
三废的治理
(1)放射性废水
根据《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5.1.1款规定,使用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等于或大于2×107Bq的临床核医学单位和医学科研机构,应设置有放射性污水池以存放放射性废水直至符合排放要求时方可排放。放射性污水池应合理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渗漏措施。
同时根据《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5.2.8款,a)注射或服用放射性药物的门诊患者排泄物不需要统一管理。本项目中核医学扫描诊断中放射性废液的评价重点针对医护人员的洗手水、清洗室内地面、工作台和一些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清洗水,这些废水中放射性含量是很少的,实际发生放射性物质撒泼事故,往往造成的是地面,台面或墙面表面污染,一般采用脱脂棉花,吸水纸等将撒泼液滴吸干,再用清洗剂擦洗去污,使表面放射性物质转移到棉花、吸水纸,作为固体废物收集储存后再作处理。不可能发生上述这种放射性物质直接进入废水的情况,实际进入废水的放射性活度是较低的。因此131I“甲癌”治疗病房放射性废液为本项目主要的放射性废液。
根据GB18871-2002的排放要求:每月排放总活度<10ALImin,每次排放活度 <1 ALImin,本次评价根据实际日最大操作量进行了保守的反推计算,以确定最佳的衰变池容量,具体如下:
甲癌病房按每批收治6名病人,每名病人平均口服131I-NaI水溶液5.55GBq(150mCi),则6名病人共服用33.3GBq(900mCi),若其中85%(即28.3GBq)经大小便排出体外。并按一批病人住院10天,每人每天冲洗座便器排出废水30L,1名病人住院期间冲洗排出水量为300L,一批病人(6名)冲洗排出水量1800L,若按一个衰变池收集5批病人排出水则总量应为9000L,即9m3。可共设置三个衰变池及一个终端应急机动贮水池,每个衰变池容积设计为9m3,终端应急机动贮水池容积可设计为3 m3。废水通过独立的管道经过伽马刀机房上面的回填土层到达地下二层的衰变池中,废水管道为专门的包铅管道。当使用第一衰变池收集废水时,将其它二个衰变池进口关闭,待第一衰变池盛满后,可将该衰变池关闭,并开启使用第二衰变池,当第二衰变池盛满后,再关闭第二衰变池,并开启使用第三衰变池,当第三衰变池盛满后,可对第一衰变池水进行检测,经检测符合排放标准,则可将第一衰变池排出口开启,将第一衰变池中废水进行排放。
按每批病人住院10天,二批病人出、入院期间安排一天清理病区,废水排入衰变池中,则对每批病人废水排入衰变池中收贮时间实际可按11天(10天+1天)计,5批病人实际收满时间应为55天。当第三个衰变池盛满时,第一衰变池中五批病人排入废水已分别收贮155天、144天、133天、122天、111天。第一批~第五批废水中131I放射性活度已分别降至2.07E4Bq,5.54E4 Bq、1.15E5 Bq、2.95E5Bq、7.60E5 Bq,则第一衰变池中131I总活度为1.25E6 Bq,已低于放射性核素131I对应排放限值:1ALImin (9.1E6Bq)。此时可将第一衰变池水经医院总水道一次性排出。当第一衰变池重新接纳收贮废水的第55天,再开启第二衰变池,按上述办法进行废水排放。这样三个衰变池采取轮流收集废水,轮流排放的办法,如对衰变池废水收贮、排放采用自动计量、自动控制、水位自动报警等措施,可达到放射性废液的安全排放,并能提高放射性废液的处理效率。上述排放方法中所涉数值均按设定由理论计算所得,可作为施工设计的一个技术依据。而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患者人数、服药量、住院天数、衰变池内废水量及其放射性活度等因素进行适应调整。
衰变池池壁、池底要有一定抗压强度,且需耐酸碱、抗渗漏,以达到辐射屏蔽防护要求。本项目衰变池购买由专业生产厂商生产符合要求的整体铅罐,衰变池房间采用机械定时排风(2小时/次),并采用电脑自动控制系统,放射性废水处理系统示意图如图10-2,具体位置图见附图2-3。
图10-2 衰变池排放系统示意图
采取上述措施后,其放射性废水的排放将符合《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的要求。
(2)放射性固体废物
由污染源分析可知,放射性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手套等物品。
核医学科相关工作场所的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收集在专用污物桶内,拟集中贮存于放射性物质贮存室内,集中收储10个半衰期(其中含99mTc的废物须满足贮存3天的要求,含18F的废物须贮存1天,含 131I的废物须贮存80天,含89Sr的废物须贮存500天)后,再与医院的其他固体废物一起作为普通的医疗垃圾处理(同时确保放射性比活度小于2.0×104 Bq/kg),其处理协议见附件13。用来收集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的专用污物桶须贴上电离辐射标志,并把受不同核素污染的固体废物分开收储,每次收集时收集袋表面应贴上标签,标明物品及最后一天的收集时间,同时应做好放射性废物登记制度,记录收储时间、处置时间,处置人员,建立台帐,为后续调查处理提供方便。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其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也将符合《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
(3)放射性废气
污染源分析可知,本项目使用的99mTc、18F、89Sr等放射性同位素及其标记物均为非挥发性核素,使用过程介质均为水,操作比较简单,不经过加热、振荡等步骤,因此,无放射性气体污染。131I是挥发性核素。为了安全起见,医院设置了分装通风柜,放射性药物的分装、取药等可能存在洒出污染危险,通常都在负压通风柜内操作,不存在食入、吸入等内照射影响。操作放射性药物所使用的通风橱,工作中应有足够风速(一般风速不小于1m/s)。甲癌治疗患者总呼出活度:2.2~4.9MBq,在房间通风190次/天(8次/小时)时,空气浓度0.08~0.44Bq/L。因此 131I治疗病房应具有机械通风系统,在不影响空调温度调节的同时,尽可能增加新风换气次数(以期达到8次/h),吸风口可设置于房间外墙上方部位,排风管连接并采用高架排风,排风口可设置于屋顶上方3米以上高度,风机设置于近排风口处,以使整体通风管道处于负压状态。采取上述措施后将符合《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的要求。
表11 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未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故放射性同位素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电离辐射影响。其用量根据医院需求由供货单位提供,并由供货单位承担运输等安全责任。因此,提供放射性同位素的过程不对本院辐射工作人员产生辐射影响。
射线装置只有在开机曝光过程中才会产生辐射,其产生的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的。在建设过程中射线装置未通电运行,故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电离辐射影响,也无放射性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产生。
运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11.1 放射性同位素剂量估算
本次评价采用类比监测的评价方法,预测99mTc、18F、131I同位素投入运行后的辐射环境影响,采用理论计算的评价方法预测125I和89Sr投入运行后的辐射环境影响。
11.1.1类比监测
根据医院的预计门诊量,99mTc的门诊病人量较大,而18F核素的能量较大,131I作为显像用的剂量较小,因此在保守剂量估算中仅考虑99mTc和18F诊断中的照射剂量(门诊人数以所有核素门诊病人计,甲癌住院病人采用的是口服放射性药品的形式,其对辐射工作人员产生的辐射剂量可忽略不计)。
本项目的外照射剂量估算均选取的类比中只涉及剂量部分的类比,不涉及平面布置方面的类比。
1)18F
类比对象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PET机房(使用18F),其防护情况见表11-1。
表11-1 PET-CT类比情况一览表
对比情况
类比项目
本项目
PET-CT
38cm混凝土+3mm铅板
5 mm铅当量
3mm铅当量
5mm铅当量
由表11-1可见,本项目和类比项目的设备参数类似,防护的最弱环节为5mm铅当量,优于类比项目的防护,因而具有较好的可类比性。
在使用剂量方面,本项目最大使用量与类比监测时单个病人使用量一致,均为10mCi。
因此可用类比项目PET的运行情况说明本项目建成投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β表面污染类比监测结果见表11-2,γ辐射剂量率类比监测结果见表11-3,类比监测点位见图11-1。
表11-2 类比项目β表面污染类比监测结果
测点描述
β表面污染(Bq/cm2)
注射床边
1.3
化学合成室地面
18
化学合成室墙壁
1.6
操作工作人员衣服
操作工作人员废弃手套表面
图11-1 PET中心周围环境监测点位图
表11-3 类比项目PET中心周围γ辐射剂量率类比监测结果
点位
点 位 描 述
辐射剂量率(nSv/h)
●1
PET中心
工作状态为PET室内有一个注射了10mCi18F的病人
未工作
154.4
2.1
591.4
2.9
操作位
340.0
●2
医生出入门30cm处
160.4
2.4
387.2
4.0
●3
西侧病人出入门30cm处
178.0
210.0
1.4
●4
北侧PET门诊室门口
179.8
0.8
184.6
●5
病人表面30cm处(医生注射位)
100698
病人表面1m处
31900
注:监测结果未扣除宇宙射线,下同;
β表面污染类比结果
由表11-2的监测结果可知:控制区的化学合成室工作台面、设备、墙壁、地面的表面污染水平最大值为18 Bq/cm2,符合控制区4×10 Bq/cm2标准的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口罩、工作鞋处的表面污染最大值为1.6 Bq/cm2,符合4 Bq/cm2标准的要求。
γ射线类比结果
由表11-3的监测结果可知:病人在PET机房照射时,机房周围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最高观察窗处,其测量值为591.4 nSv/h。注射位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100698 nSv/h。
2)99mTc
类比对象同样选取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ECT机房(使用99mTc),其防护情况见表11-4。
表11-4 ECT类比情况一览表
ECT
SPECT
由表11-4可见,本项目和类比项目的设备参数类似,防护的最弱环节为5mm铅当量,优于类比项目的防护,因而具有较好的可类比性。
在使用剂量方面,本项目99mTc最大使用量(25mCi)比类比监测时单个病人使用量大(15mCi),在剂量估算时,可以按γ辐射剂量率与活度成正比的线线关系进行校正。
因此可用类比项目ECT的运行情况说明本项目建成投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ECT机房周围监测点位见图11,2,其γ辐射剂量率现状监测结见表11-5,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见表11-6。
该类比中同样只涉及剂量部分的类比,不涉及平面布置方面的类比。
表11-5 ECT机房周围γ辐射剂量率类比监测结果
★1
观察窗(操作位)
开机状态为ECT室内有一个注射了15mCi99mTc的病人
关机
122.8
开机
123.8
★2
医生出入门
30cm处
127.4
★3
南侧病人出入门30cm处
121.6
2.8
123.0
★4
东侧墙外
通道
191.4
1.1
197.6
3.0
★5
北侧登记台处
175.0
175.6
2.2
★6
注射操作台前
注射15mCi 99mTc
医生操作位
4300
病人表面30cm处
55300
239
19500
207
★7
99mTc废物桶正上方30cm处
212.0
★9
贮源室内
144.8
1.8
表11-6 ECT机房β表面污染类比监测结果
注射工作台面
26
注射室地面
2.0
注射室墙壁
3.2
图11-2 ECT机房周围环境监测点位图
由表11-6的监测结果可知:控制区的工作台面、设备、墙壁、地面的表面污染水平最大值为26 Bq/cm2,符合控制区4×10 Bq/cm2标准的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口罩、工作鞋处的表面污染最大值为3.2 Bq/cm2,符合4 Bq/cm2标准的要求。
由表11-5的监测结果可知:病人在ECT机房内照射时,机房周围X-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与未照射时相比未见显著升高;医生在操作99mTc放射性同位素时,医生注射位(胸前)X-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为4300 nGy/h,病人表面30cm处X-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为55300nGy/h。
②剂量率估算模式
放射性同位素无屏蔽时剂量率计算可按下式计算:
……………………………………………………(11-2)
式中D:γ辐射剂量率水平
A:辐射源放射性活度
Γ:各种核素的γ照射率常数
R:预测点离源的距离
按照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0年报告附录A,X射线产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11-3)
其中: HEr: X射线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 mSv/a;
Dr: X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nGy/h;
t: X射线照射时间,h/a;
0.7: 剂量换算系数, Sv/Gy。
辐射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来自分装核素和为病人注射核素、侍服病人上机等过程产生的照射。(1)18F,现假设:a某一工作人员每次注射18F核素(X-γ辐射剂量率取100698nSv/h)0.5分钟,在医生观察窗处(X-γ辐射剂量率取591.4 nSv/h)操作3分钟。年操作约4000人次;b每次操作医生均穿戴0.5mm铅当量的铅衣做防护;c所有工作由核医学科注射18F核素至少由2名工作人员承担。根据监测结果和式(11-3)可以计算出平均每位辐射工作人员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当量约为1.2mSv。(2)99mTc,现假设:a某一工作人员每次注射99mTc核素(γ辐射剂量率取55300nGy/h×25/15)0.3分钟,服侍已注射99mTc核素的病人(γ辐射剂量率取19500nGy/h×25/15)上机检查0.5分钟,年操作7500人次;b某一工作人员每次注射18F核素(γ辐射剂量率取100698nGy/h)0.3分钟,服侍已注射18F核素的病人(γ辐射剂量率取31900nGy/h)上机检查0.5分钟,年操作5000人次;c每次操作医生均穿戴0.5mm铅当量的铅衣做防护;d所有工作(设计最大工作量)由核医学科注射99mTc核素的至少4名工作人员承担。根据监测结果和式(11-3)可以计算出平均每位辐射工作人员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当量约为1.93mSv。
本评价项目以5mSv作为管理限值,相比之下,该院的辐射工作人员所接受剂量低于管理限值,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
医院对SPECT-CT严格管理,使公众成员不会到达控制区与监督区,同时该院的病人一般均为门诊病人,如无特殊情况,即由病人专门出口处离开,一般不住院,因此公众成员不会在该院内受到显著的额外辐射照射
11.1.2 125I密封粒源的剂量估算
一例病人治疗需用125I的活度为1.11×107Bq,γ照射率常数为0.0043R·m2/h·Ci,因此其30cm(医务人员操作时跟源的距离)的γ辐射剂量率水平约为31nGy/h,根据工作流程可知,辐射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来自为病人提供核素过程中产生的照射,每年病人约300人次,每次伺服病人2分钟,根据式(11-3),可以计算出辐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约为0.3×10-6mSv。
11.1.3 89Sr剂量估算
一例病人治疗需用 1.48×108Bq(4mCi),89Sr的γ照射率常数为: 4.7×10-5 R·m2/h·Ci;按公式计算在距其30 cm处参考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为0.018μGy/h;根据工作流程可知,辐射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来自为病人提供核素过程中产生的照射,每年病人约250人次,每次伺服病人2分钟,根据式(11-3),可以计算出辐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约为1.05×10-4mSv。
本评价项目以5mSv作为管理限值,相比之下,核医学科该辐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年附加有效剂量低于管理限值,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医院对核医学科严格管理,使公众成员不会到达控制区与监督区,同时该院的病人一般均为门诊病人,如无特殊情况,即由病人专门出口处离开,一般不住院,因此公众成员不会在该院内受到额外的辐射照射。
11.1.4 甲癌病房防护
131Iγ射线能量:0.364MeV、γ照射率常数为0.22R·m2/h·Ci,一例甲状腺癌症病人治疗需服用放射性药物131I –NaI 5.55GBq(150mCi),按点源公式计算在距其1m远处参考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为233μGy/h;如该病人住院一定时间后,体内放射性药物131I 经转移排泄及自行衰变降至400MBq,也即达到准予出院标准,则此时在距该病人1m处,空气比释动能约为25.1μGy/h。
131Iγ射线对铅的半值层厚度:3mm、对混凝土(ρ=2.35T/m3)半值层厚度:46mm,其对131I能量为0.364MeVγ射线的半值层厚度约为50mm;10mm防辐射涂料对131Iγ射线屏蔽防护效果约相当于1mm铅对131Iγ射线屏蔽防护效果;依此对相关防护设施辐射屏蔽防护效果作如下分析:
①墙体屏蔽防护:如墙体采用250mm混凝土并附加4mm铅当量防辐射涂料(墙体2侧各附2mm铅当量的防辐射涂料)
其中250mm混凝土约相当于131I的5.43个半值层,对131Iγ射线的减弱倍数K=25.43=43.11倍. 4mm铅当量涂料,对131Iγ射线的减弱倍数K=21.33=2.51倍,则对131Iγ射线综合减弱倍数K=25.43+1.33=108.4倍,若取墙外参考点距病人3m远,则该参考点处剂量将下降至0.23μGy/h,此值已与当地天然本底水平基本相当。
②顶盖屏蔽防护:顶盖均为250mm现浇混凝土结构,如上所述131Iγ射线对混凝土半值层厚度为46mm,则250mm现浇混凝土约相当于5.43个半值层,对131Iγ射线的减弱倍数K=25.43=43.11倍,若取顶盖上方相参考点距病人均取3.5m,参考点处剂量将下降至0.58μGy/h,此值为出院标准病人1m远处空气比释动能25.1μGy/h的3.7%,为可接受的水平。
③住院病人防护:
为了减少服药病人相互影响,治疗用量超过100mCi的病人必须收治单人病房,病房配备对立的卫浴系统回收废液。
④房门的屏蔽防护:病人对门外走廊可能会造成放射性影响,因此病房门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假设病人距门外走廊处参考点3m,则该参考点处受病人的外照射剂量率约为25.89μGy/h,如门内衬8mm铅板,8mm铅对131I约相当于2.67个半值层,对131I的减弱倍数K=22.67=6.36倍,则经8mm铅的门屏蔽后经屏蔽后参考点处剂量率将降为4.07μGy/h,此值较高。为进一步降低门外剂量率,可在病房房门靠近床侧处用240mm实心水泥砖建一比病床稍宽、略高于门洞的短墙,内紧靠房门处,设置一道与外墙垂直,比门稍高,较床略宽的实心水泥砖墙,240mm的实心水泥砖对131I约相当于4.8个半值层,合计对131I的减弱倍数K=22.67+4.8=177.29倍,侧参考点处剂量率将降为0.15μGy/h,为可接受的水平。
⑤医院对甲癌病房采用视频查房,医护人员无需进入甲癌病房内。假定医护人员在值班室内进行值班,参考墙体屏蔽防护结果(与当地天然本底水平基本相当),所以医护人员没有收到额外的剂量照射。医院每批病人离开病房后,医院清理人员对病房进行清扫,清扫人员接触不到甲癌病人,根据对省肿瘤医院131I废物袋表面辐射剂量监测数据为82.61uSv/h,假定清扫人员每次接触废物带时间1分钟,接触3次,10天打扫一次,可以计算出辐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约为0.148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
11.2射线装置剂量估算
1)类比监测
因电子束的贯穿能力相对于X射线比较弱,所以,直线加速器机房屏蔽能力主要考虑10MeVX射线。为分析直线加速器机房墙体屏蔽能力,本报告选用诸暨人民医院已运行的10MeV直线加速器辐射环境监测情况进行类比(数据来源于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其可行性分析见表11-7。
由表11-7的类比情况一览表可知,本项目总体上和类比项目有较好的可比性,因此可用诸暨人民医院现有的10MeV直线加速器运行情况说明本项目拟增直线加速器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类比监测结果和监测点位图见表11-8和图11-3.
表11-7 类比情况一览表
医院
X射线最大能量
屏蔽门
15mm铅当量
15mm厚铅板
迷道
L型
主防护墙
主防护墙为2.6m厚混凝土墙
主防护墙为2.65m厚混凝土墙
次防护墙
次防护墙为1. 5m厚混凝土墙
次防护墙为1.35m厚混凝土墙
天棚
1.2m厚混凝土+回填土4.35m+地面水泥路面0.25m
2.7m厚混凝土
表11-8 类比对象X-γ辐射剂量率类比监测结果
机房名称
点位序号
开机,X射线能量为10MeV
操作室
124.6
129.5
0.7
病人出入门口
125.2
229
南侧墙外
123
北侧墙外
127
▲5
机房上方一楼地面
126
125
注:监测时以10MeV的开机工况进行照射。
图11-3 类比监测点位示意图
2)剂量估算
医院直线加速器正式投运后,每年运行260天,按医院发展预计治疗人数9人/天,10min/人,病人出入门口X辐射剂量率为229nGy/h,根据公式(11-3)则因该加速器运行所致辐射工作人员(每天工作1 小时30分钟)的附加年有效剂量当量不超过0.01mSv,低于职业照射的管理限值(5mSv),对机房外公众成员(居留因子取1/16)的附加年有效剂量当量不超过0.001mSv,低于公众照射的管理限值(0.25mSv)。
为预测DSA机房外X射线吸收剂量率,本项目采用类比监测的评价方法。类比对象为浙江省中医院,类比性分析见表11-9。
表11-9 DSA类比项目分析
主要技术指标
1250mA/125kV
机房四周墙体及顶棚
24cm砖墙加3cm厚的防辐射涂料,顶棚为16cm混凝土加3cm厚的防辐射涂料
24cm砖墙加3cm厚的防辐射涂料,顶棚16cm混凝土
2mm铅板
浙江省中医院的DSA ②号机房屏蔽情况见表11-9,本项目与类比项目各项参数基本相当。。因此可用浙江省中医院的类比监测结果来预测本项目DSA建成运行时对环境的辐射影响。类比监测结果见表11-10,监测点位见图11-4。
表11-10 类比项目DSA机房周围X-γ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单位:nGy/h
测 点 描 述
辐射剂量率
DSA②号机房
(1250mA/125kV)
133.2
1.9
136.0
观察窗前5cm处
121.0
医生出入门前30cm处
124.8
126.0
病人出入门前30cm处
东侧电梯厅内
136.4
2.3
南侧报告室室内
141.0
140.2
3.3
机房内医生操作位(铅衣1mmPb屏蔽)
140.6
3980.8
32.9
※ 监测结果未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
图11-4 DSA类比项目监测点位示意图
根据表11-10的类比监测结果,机房周围X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与未开机时相比未见显著升高,表明机房周围的辐射工作人员不会受到额外的辐射照射。
拟根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楼三楼2号机房中CT的运行情况来类比分析。类比项目CT机房防护情况为:四周墙体为37cm实心砖墙,防护门具有2.5mm铅板,观察窗具有2.5mm铅当量,防护的最弱环节为2.5mm铅当量。
本项目SPECT-CT扫描室四侧墙体采用24cm混凝土,附加涂刷2cm防辐射涂料,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门内衬5mm厚铅板,铅玻璃观察窗拟采用20mm厚铅玻璃(具有5mm铅当量)。略优于与类比项目的防护,因而具有较好的可类比性。
因此可用类比项目CT的运行情况说明本项目建成投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γ辐射剂量率类比监测结果见表11-11。类比监测点位见图11-5。
表11-11 CT机房周围γ辐射剂量率类比监测结果
放射楼三楼
2号机房
120kV
160mAs
▲41
观察窗(机房外操作位)
97.4
227.4
▲42
工作人员出入门1m处
99.4
322.4
▲43
病人出入门1m处
101.8
297.6
▲44
南侧登记室
99.6
102.6
图11-7 CT类比监测点位图
根据类比监测结果,CT机房周围各监测点位开机时X-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最大值为322.4 nGy/h,与未开机时相比未见显著升高。表明周围的公众成员不会受到额外的辐射照射。
事故影响分析
一、放射性同位素
①由于误操作,导致较大放射性剂量注射的情况。
②由于管理不善,发生放射性物品失窃,造成放射性污染事故。
③由于操作不慎,有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溅洒。发生这种事故应迅速用吸附衬垫吸干溅洒的液体,以防止污染扩散。然后用备用的塑料袋装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品和湿的药棉、纸巾,从溅洒处移去垫子,用药棉或纸巾擦抹,应注意从污染区的边沿向中心擦抹,直到擦干污染区。用表面污染监测仪测量污染区,如果β表面污染大于40Bq/cm2,表明该污染区未达到控制标准,这时应用酒精浸湿药棉或纸巾擦拭,直到该污染区β表面污染小于40Bq/cm2为止。同时根据表10-3的计算,放射性衰变池能够满足本项目废水的排放。
二、其他放射射线装置
①工作人员或病人家属在防护门关闭后尚未撤离辐照室,射线装置运行可能产生误照射。
②安全装置发生故障状况下,人员误入正在运行的射线装置辐照室。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射线装置操作程序进行诊断,防止事故照射的发生,避免工作人员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辐射照射。并且工作人员每次上班时首先要检查防护门上的灯光警示装置是否正常。如果失灵,应立即修理,恢复正常。
表12 辐射安全管理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设置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使用Ⅲ类放射源的,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他辐射工作单位应当有1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或者兼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医院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要求,在基本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取得了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代)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国环辐证[01005](有效期至2017年11月21日),其许可的种类和范围是:使用Ⅰ类放射源,使用Ⅱ类、Ⅲ类射线装置。
具体如下:
一、规章制度
医院成立了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放射装置安全保卫管理制度》、《放射人员剂量检测、健康体检培训制度》、、《突发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放射源订购、运输及退役处理制度》、《放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射线装置自行检查和年度评估制度》、《辐射安全监测方案》、《放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本项目为迁扩建项目,针对医院迁扩建后辐射活动规模扩大的变化情况,提出如下要求:
(1)制定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的《操作规程》、《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制度》、《订购、转让、运输及退役处理制度》、《自行检查和年度评估报告制度》、《放射性废物登记、排放制度》。
(2)完善《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突发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辐射安全监测方案》、《放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等。
(3)要求新增的辐射工作人员参加上岗培训,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按每4年一次进行再培训。
(4)要求新增的辐射工作人员也配备个人剂量计,个人剂量计每3个月到有资质的单位检测一次,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加强档案管理。
(5)要求新增辐射工作人员每2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于新上岗工作人员,做好上岗前的健康体检,合格者才能上岗;在本单位从事过辐射工作的人员在离开工作岗位时也要进行健康检查。
(6)环评报批后,医院需及时向环保部门申请换领《辐射安全许可证》,并更改副本内容。
(7)医院须在本项目及医院的射线装置部分的内容投入试运行3个月内申请竣工验收。
(8)拟增项目在建设阶段应做好施工期环境监理,确保辐射安全。
(9)本项目实施退役的,应当依法编制和报批退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复要求落实各项退役措施并接收验收检查。
辐射监测
医院须定期(每年一次)请有资质的单位对各辐射装置所在机房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环境监测,并建立监测技术档案。
(1) 监测频度 :每年常规监测一次。
(2) 监测范围 :各机房周围,防护门及缝隙处,工作人员操作室,周围其他工作办公室和工作人员的表面。
(3) 监测项目:X-γ辐射剂量率,β表面污染,放射性废水排放前对池水取样监测。
(4) 监测记录应清晰、准确、完整并纳入档案进行保存。
辐射事故应急
本项目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为乙级工作场所,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四十条之规定,医院已制定《辐射安全应急预案》。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应急方案已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 (二)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以及应急;
(三)可能发生辐射事故类别与应急响应措施;
(四)应急方案已明确应急的具体人员和联系电话。
发生辐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方案,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并在2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辐射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同时应在上述应急预案中完善本项目扩建场所的使用要求。
表13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3.1 实践正当性分析
浙江衢化医院迁扩建非密封性工作场所和射线装置项目,目的在于开展放射诊断及治疗工作,其产生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取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配备该项目能使病人看病更加便利,也能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该院辐射诊断装置的建设和运行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辐射防护“实践的正当性”要求。
13.2 选址合理性分析
根据类比监测结果,机房墙外30cm处的X-γ辐射剂量率未见显著升高,表明机房周围的环境不会受到额外的辐射照射。
因此,本项目的选址是合理可行的。
13.3主要污染因子及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的主要污染因子为X-γ射线、β表面污染、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
由分析可知,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的附加年有效剂量当量均低于本项目的剂量管理限值(5mSv和0.25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
13.4 污染防治措施
(1)本项目根据类比监测结果,各机房其设计防护能力基本能满足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
(2)工作场所
①根据医院提供的设计资料,该院的核医学用房布局基本合理,是个相对独立的诊疗环境,有病人专用的进口与出口,有利于工作场所的“三区”划分。
②医院的核医学用房均应按《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中乙级工作场所的标准来进行设计施工。
③核医学科各操作间墙面、地面间各交角应圆弧形处理,地坪应采用不起壳、易清洗、耐腐蚀的环氧树脂自留平面层。
(3)放射性废水(液)
①拟建设3个约9m3的专用衰变池,专用衰变池轮流使用,放射性废水经衰变池存放衰变后,与其余废水一起处理后达标排放。衰变池由独立的专业铅罐组成,衰变池房间定时进行机械通风。
②对放射性废水衰变池应建立定期检查制度,防止泄漏。
③衰变池并联轮流使用,轮流排放,当一个衰变池满后,切换排入另一个衰变池,在第下一个衰变池将贮满前,排放第一个衰变池的废液。
④放射性废水排放前,须经审管部门批准,并做好排放记录,并有专人管理。
(4)放射性固体废物
①严格区分放射性废物与非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应设置放射性废物库,力求控制和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量。
②对所有放射性固体废物采用先收集在各自相关工作场所的专用污物桶内,再将污物桶内的固体废弃物连同垃圾袋分期存放到放射性物质贮存室内,集中收储一段时间后(应视不同的核素,控制不同的收贮时间,以减少放射性废物的收贮量)再分类处理。
③供收集的专用污物桶应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志。
④内装注射器及碎玻璃等物品的废物袋应附加不易刺破的外套(如硬牛皮纸外套)。
⑤污物桶放置于废物贮存室内,应避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
⑥做好放射性废物登记制度,记录收储时间、处置时间,处置人员,建立台帐,为后续调查处理提供方便,并贮存于废物库内,由专人负责管理。
(5)放射性废气
操作放射性药物所使用的通风橱,工作中应有足够风速(一般风速不小于1m/s),31I治疗病房应具有机械通风系统,在不影响空调温度调节的同时,尽可能增加新风换气次数(以期达到8次/h),吸风口可设置于房间外墙上方部位,排风管连接并采用高架排风,排风口可设置于屋顶上方3米以上高度,风机设置于近排风口处,以使整体通风管道处于负压状态。采取上述措施后将符合《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的要求。
(6)对放射性药品标记、质控等过程的传递通过防护铅罐、传递窗口,减少传递时间,最终减少工作人员的照射。
(7)医院应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并张贴在工作现场处。
(8)医院应配备符合防护要求的辅助防护用品,具体为至少每人一套的铅帽、铅衣(至少0.5mm铅当量)、铅围脖、和1个贮源保险柜、1个β射线表面污染测量仪、1个X-γ辐射监测仪等防护用品。
(9)机房应设置工作指示灯,机房门外应张贴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其中文警示说明。
(10)在病人等候区内张贴告知,告知病人受药后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照射。
(11)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应在其体内的放射性活度降低至400MBq方可出院。治疗用量超过100mCi的病人必须单独收治,独立病房。
(12)用药后患者床边1.5m处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控制区入口处应有GB18871规定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设置工作警示灯;除医务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患者也不应随便离开该区。
(13)医院现有4个个人剂量报警仪,本项目建设后,要求同时配备符合相关要求的表面污染监测仪和固定式的辐射仪。
13.5 辐射环境管理制度
医院成立了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放射装置安全保卫管理制度》、《放射人员剂量检测、健康体检培训制度》、《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突发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放射源订购、运输及退役处理制度》、《放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射线装置自行检查和年度评估制度》、《辐射安全监测方案》、《放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本项目迁扩建后,同时应加强放射性药品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在环评报批后尽快向有权限的部门换领《辐射安全许可证》。
13.6 环境监理
为确保报告表及医院防护设计中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能够充分落实,医院应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请有资质的单位对项目的建设进行环境监理。
13.7 结论
综上所述,浙江衢化医院在完善核医学科布局与防护,并充分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本次扩建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能符合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故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是可行的。
建议和承诺
(1)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在各混凝土的浇灌过程中做到一次性浇灌而成。砖应采用实心砖。
(2)建筑材料中要确保混凝土密度达到2.35g/cm3,铅密度达到11.34 g/cm3。
(3)建议穿墙电缆与通风系统一致,经“S”型孔洞后穿墙。
(4)运行后加强对“三废”的管理,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排放。
(5)根据运行经验,不断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并在适当时候组织应急演练。
表14 审批
下一级环保部门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审批意见:
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0570-3617271
客服咨询电话:0570-3617212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衢化文昌路62号
公交路线:公交路线:K1路、102路、103路、 18路均可直达巨化生活区或巨化滨五区下车